红色课本剧赋能大思政 项目化学习培育时代新人 —— 彭山五小创新构建 “沉浸式” 革命文化育人体系
在“大思政课”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彭山区第五小学以统编教材红色篇目为依托,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路径,全力打造“红色课本剧”育人品牌。学校将语文课堂、升旗仪式与革命传统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课本戏剧化、戏剧课程化、课程思政化”的特色育人新路径,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一、升旗仪式变身 “立体课堂”,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场域
每周一升旗仪式时,彭山五小的操场都会上演一场特殊的“思政公开课”。学校从《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手术台就是阵地》等20多篇红色课文中选取素材,形成革命文化主题项目式学习目标序列,通过“班级认领—师生共创—舞台呈现”的项目化实施模式,让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情景剧。当学生头戴八角帽跨越“雪山”、肩扛“步枪”演绎突围场景时,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具象的情感体验,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小英雄雨来》
副校长李杰介绍:“我们构建了‘编、演、观、悟’一体化‘深度理解’学习梯,形成了‘红色精神’成长链,实现了‘双元目标’共发展,让每个孩子既是学习者,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这种沉浸式教育显著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参与班级红色书籍阅读量平均提升 40%,学生自发组建“红剧创编社”,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范式转型。
二、跨学科融合激活五育基因,打造项目式学习新样态
在《丰碑》剧目排演中,三年级一班学生将语文文本解析、美术场景绘制、合唱曲目创编有机结合,在角色演绎中自然融入历史背景探究与情感价值体悟。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正是学校落实 “革命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的生动缩影。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扮演方志敏烈士让我真正读懂了《可爱的中国》的分量。”
《丰碑》
据统计,该校红色课本剧已覆盖全学段,低年级通过绘本剧感知红色精神,中高年级开展历史剧目创编,形成“感知—理解—践行” 的螺旋上升式学习目标序列。家长反馈显示,学生不仅能主动讲述党史故事,更带动家庭红色教育参与度提升,“校家社” 协同育人效应显著增强。
三、三阶体系搭建长效平台,打通 “小课堂” 与 “大社会”
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品牌化发展,学校构建了“三阶育人”长效机制。基础阶,以班级展演夯实学生的红色认知基础;提升阶,将优秀剧目纳入“红领巾宣讲团”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学习;拓展阶,启动与区图书馆、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开展社区巡演、红色场馆研学等活动,实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贯通。
《星火》
《手术台就是阵地》
如今,彭山五小的红色课本剧不仅是升旗仪式的 “固定节目”,更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亮丽名片。从课本到舞台,从课堂到社会,该校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深度实施,让革命文化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内化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正如党支部书记、校长田江所言:“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红色情境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跨学科实践中培育核心素养,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截至目前,该校已累计推出 23场红色课本剧,辐射覆盖师生及社区群众万余人次。这场始于课本的育人实践,正以戏剧为媒、以项目为桥,在 “大思政” 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彭山五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