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学前大思政教育 筑牢民族复兴之基》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杨彦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塑造幼儿价值观、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将 “大思政” 理念融入学前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以 “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协同育人” 为脉络,深入探讨学前大思政教育的深层价值、实践路径及立体网络构建,旨在为培养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 “培根铸魂” 为基,认识学前大思政教育的深层价值
幼儿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幼儿如同一张白纸,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易受环境影响。学前大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依据幼儿认知特点,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传统文化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生活场景和游戏活动。例如,通过讲述 “少数民族节日” 绘本故事,让幼儿理解 “中华民族一家亲”;借助模拟 “升国旗” 角色扮演游戏,激发幼儿爱国情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逐步建立的。此时的他们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周围的一切都对他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学前大思政教育就是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幼儿。比如,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分享玩具,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在生活场景中,教育幼儿遵守规则、爱护环境,让他们懂得责任和担当。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将成为幼儿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学前大思政是筑牢文化自信的 “地基工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如诚信友善、勤俭节约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当幼儿传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童谣,制作剪纸、脸谱等手工艺品,聆听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传说时,文化符号融入其血脉,滋养 “我是中国人” 的自豪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前大思政教育是用文化和信仰培育有根有魂的 “中国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前大思政教育通过让幼儿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例如,在传统节日里,让幼儿参与制作节日美食、了解节日习俗,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让幼儿学习到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文化元素的渗透,能够在幼儿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二、以 “守正创新” 为要,探索学前大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构建 “浸润式” 课程体系
学前思政教育需摒弃生硬说教,依托 “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 载体。在语言活动中讲述《鸡毛信》《王二小》等红色经典故事,培养幼儿勇敢担当品质;在艺术活动中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娃哈哈》等歌曲,让幼儿感受祖国与民族的多元;在社会活动中开展 “我的家乡” 主题探究,培养幼儿热爱故土之情。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游戏中,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例如,设计 “红军长征” 的游戏场景,让幼儿模拟红军战士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培养他们的坚韧精神;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如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同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医院看病等,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遵守规则、与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设 “体验式” 教育场景
在幼儿园创设 “民族文化长廊”,陈列各民族服饰、乐器等,让幼儿感受文化多样性;组织 “小小传承人” 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教幼儿打腰鼓、跳竹竿舞等,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利用清明祭扫、国庆亲子绘画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以仪式感催化情感教育。
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民族文化长廊的设置,能够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和尊重意识。而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幼儿园,能够让幼儿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则能够通过仪式感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如清明祭扫让幼儿缅怀先烈,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国庆亲子绘画让幼儿用画笔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国情感。
强化教师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落实大思政教育的关键。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明确 “为谁培养人”,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保教行为。开展 “思政元素进课堂” 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幼儿化的思政表达技巧,如用绘本引导小班幼儿认识国旗、国徽,通过游戏培养中班幼儿环保意识,让思政教育融入幼儿生活细节。
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更适合幼儿的思政教育方法,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关注幼儿的生活细节,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 “协同育人” 为翼,构建学前大思政教育的立体网络
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通过 “家长学校” 开展亲子思政课堂,如 “红色家书诵读”“祖孙共话家乡变化” 等活动,传递正能量。推荐《雷锋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红色绘本,引导家庭在共读中培养幼儿 “真善美” 价值观。例如,发起 “周末红色打卡” 活动,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让历史记忆扎根童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园通过 “家长学校” 等形式,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学前大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亲子思政课堂和红色绘本共读等活动,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让幼儿在家庭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周末红色打卡” 活动则让幼儿走出家门,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整合社会的资源优势
社会资源是学前大思政教育的 “活教材”。幼儿园与社区、纪念馆、非遗馆等合作,打造 “行走的课堂”。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组织参观科技馆、农业园,开展 “关爱环卫工人”“探访养老院” 等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现学前大思政教育 “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的效果。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教育舞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与社会各界合作,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体验。纪念馆、非遗馆等场所能够让幼儿了解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科技馆、农业园等则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的协同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让学前大思政教育更加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实现 “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的教育效果。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学前大思政教育承载着 “系好第一粒扣子” 的神圣使命。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多元融合的教育生长。我们应守护幼儿精神家园,为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时代新人而努力,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深耕学前大思政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